《人生永远没有太晚》这本书也被我放在书架上好久,一直没有去翻阅,这个周末读完蔡澜的书,意犹未尽,又拿起《人生永远没有太晚》读起来。这本书真是一本典型的鸡汤书,如果年纪再小个五六年,可能我会看得很津津有味。只是现在来看,感觉更像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于是再看这本书,除了欣赏摩西奶奶暖心的画作,我不禁在思考两个问题:
1、摩西奶奶的成功是具有代表性的吗?
2、一项技艺的高下,究竟是否应该强调基本功?
作为背景介绍,摩西奶奶身处的时代大背景,恰逢美国出于经济低谷期,大家都非常的焦虑,低迷,抑郁。摩西奶奶的画就像一个强心剂,让人感受到生的美好。这种对生命的渴求,甚至超过了对技巧的苛求。
这点作为读者的我是可以感同身受的,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看到摩西奶奶画的一瞬间,好像有一缕缕阳光穿透浓浓的云层,直接照到心底里。这么具有能量的画,不论如何,都值得称赞。
可是,换一个角度说,在经济环境比较优渥的时候,摩西奶奶的画就显得如此的单薄,浅显,更像是一个小孩的随手涂鸦——人们不需要多余的能量,每天都干劲满满。我想,如果一幅画作不能适应于任何场景,或者说,可以在某一个场景下,无法发现它的美感,它最终都不能算是能成为经典的、有价值的、高价值的画作。
摩西奶奶的成功,在价值观上符合了“美国梦”的需求,被各大营销机构大肆推崇,“只要想做,就一定会成功”这样的鸡血包装,在当时的低迷市场有如强心剂。摩西奶奶的成功,更多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吧!
关于第二个问题,让我想到《现代艺术150年》里,现代艺术的变迁。由非常一板一眼的古代油画,一板一眼到了极致,反而出现了朦胧派,印象派,抽象派。到了近现代,艺术的理解已经上升到意识形态,没有一定的哲学基础,怕是轻易解读不出什么东西。
不过宏观上虽然有这样的“物极必反”,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每个派系的“大师”,自小无不经过严格的基础训练,而后方有了抽象的创新,梵高、莫奈、毕加索莫不如是,这么多说来,打好基本功依旧是每一个想要走的更远的人需要做好的事情,莫西奶奶的成功, 不但没有代表性,反而是有点“毒鸡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