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结合疗效好——《万万没想到》和《人世间,贵痛快》

这个周末看了截然不同的两本书,一本是买了很久,但是一直束之高阁的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本来以为会是一本通过理工科思维来解释日常现象的偏轻松愉快的书,没想到是一本讲述方法论的科普文章——当然,说科普可能又太严肃了。一本是蔡澜的《人间世,贵痛快》。

不管怎么说,书中提到了大多数理论,我已经在很多经典且热销的书里读到过非常相似的观点,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思考,快与慢》,《怪诞心理学》等,作者只不过把这些书里的观点再打散了重新组合一遍,说不上内容优秀,但是至少算是传播有功,我认为还是可取的。

实际上——读完以后,我去查了万维钢这个人,最近在得到上开了课,也很符合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他的人设定位——大师观点的传播者而非创造者。

当然,书中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我认为对我帮助最大的一点是,他教授了怎么阅读新闻的方法——先把相关网站打开,根据标题挑选出自己想读的,觉得有价值的,加入pocket;然后再花一点时间浏览pocket里的内容,粗粗读一个大概,筛选出特别有价值的,值得收藏的文章,放入Evernote,等到有时间的时候再细细读几遍,甚至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

我马上就行动起来,唯有一点不太方便,现在我使用记录笔记的App叫agenda,因为太合心意,我甚至付费订阅了年费功能。虽然一直没有细致的用过它的搜索功能,我依旧希望能在一个App里完成我所有的笔记功能。这点在践行的时候,再看如何取舍吧。

实际在《人间世,贵痛快》里(或者蔡澜相关的视频),也提及了对我来说非常有帮助意义的写作方法——蔡澜会在写完一篇文章以后,早上醒来再修改一遍,发送给出版方,打印成铅字后,传真回来,再修改一遍。蔡澜说,这是他父亲传授给他的方法,第二天醒来会比较冷静,文章修改的标准是:不出现一个废字。

思路再回转到《万万没想到》,谈及了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习区学习,将学习进行小块切分后进行大量的重复,及时获得有效反馈,高度集中注意力。特别引起我关注的,是里面提及写作的方法,谈及了中国人相比西方人的写作弱势,是没有进行“基础训练”。他表示,写作像任何学习一样,必须先进行分模块重复训练,才能打好基础,而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进行想象力的衍生,继而在这个领域获得大概率的“成功”,而非靠不可考究的“天赋”和“运气”——多么标准的理工科男性思维啊!

蔡澜的《人间世,贵痛快》里,态度就非常不同了,举个例子来说,蔡澜非常喜欢金庸的小说,可是万维钢觉得小说就是一件浪费时间的读物。蔡澜非常喜欢丰子恺的漫画,万维钢甚至都没有将漫画这种东西纳入思维体系里。蔡澜是标准的文人思维,万维钢是标准的理工科思维。而两者的字里行间,是有对对方的相轻的。比如万维钢看不起文人思维,觉得他们只会描述、放大情绪;蔡澜看不起数学,表示“非常不喜欢”。

作为一个理工科毕业,喜欢写东西,也挺喜欢文学的我来说,最大的感悟是,两者都非常的牛逼,把各自的立场和观点表达的非常充分。但是我认为两者是可以有效结合的。并且,如果能结合两者的思维,就可以产生非常伟大的作品,比如最近在看的《银河帝国》。

吸取两者思想里的精华,辅佐行动,然后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吧。内心甚开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