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遍遍的加深了看书要做读书笔记的认知。可是怎么才能做好的读书笔记呢?网上找来找去,都没有特别好的方法论。传播最广的文章,是杨绛为《钱钟书手稿》里作序提及的,钱钟书是个读书笔记狂魔,并且能够很好的使用他的读书笔记。
我评估了一下我们时代背景上的差异——钱钟书家里是不留书的,基本上看一本送一本,看一本丢一本。究其原因,倒不是出于“极简主义”,而是出于动荡不安的年代,没办法带太多东西。再有金庸也有撕书的传言——看一页撕一页,看一章撕一章,后来一次有蔡澜的电视节目里,蔡澜说,是因为有些书非常厚,金庸拿着太重,于是就开始“撕书”。再有蔡澜也有看一本书丢一本书的习惯,出于什么原因,那就不得而知了。
对于书籍看完就丢这个做法,看起来非常的潇洒,可是当我同时考虑读书笔记的时候,就觉得难以并行。一些读书笔记的方法论里提及——看书应该利用好书边空白的部分,进行批注,写上自己的想法。这似乎是读书笔记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既然如此,那么这本写上了满满“笔记”的书,怎么能丢呢?万脸懵逼。再者,读书笔记里应该写到所读的版本,一些重要信息的页码,方便查阅。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本书更加不能“丢”,否则还得去图书馆找到对应的版本才能翻阅?
这是问题一。问题二在于,必然有些读书笔记是可以作为批注写在书上的,可是还有一些大块的想法,抑或读后感,肯定要用空白的纸张来承载,那么,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岂不是东一块西一块?批注的想法也零散在书籍里,还是逃不了遗忘的宿命。这个要如何避免呢?
再往下思考,或者等整本书读完后,再读一遍,把有用的批注都摘抄到独立的读书笔记上,配以读后感?可是,我该如何评判那些批注是有用的,哪些批注是没用的呢?
抱着满头困惑的我,打算找到《钱钟书手稿》,看看大师是怎么样记笔记的。谁知道,钱钟书的读书笔记大概只有他和杨绛先生可以轻易看懂吧,非但看不出来他记笔记的方法,我连他写了什么字都大部分认不出来,真是非常私人了。不过钱钟书当年记读书笔记的时候,肯定也没有想着给外人观看。
线索又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