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人生的奇妙大概在于,可以在任意时刻因为任意事件忽然突破了现有的瓶颈。当然,大多数突破瓶颈都伴随着被暴击,比如昨天的文章就在说这个。

Anyway,回到正题。

继上周五晚上的读书会亲眼见到了有人掌握阅读方法后身体力行,并且卓有成效以后,我就好像一个穿着草鞋和休闲衫登山的人,第一次见到了穿着登山专业服,拿着指南针和地图,背着氧气罐的人,并且相约和ta一起爬珠穆朗玛峰后,发现自己无知的窘迫。

基于这种羞耻感,震惊感,“好像忽然之间抓住了什么”感,我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极致专注的阅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并整理了一张脑图。这张脑图将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指导我阅读,所以我把它放在了开头。如果你也和我一样需要这样一份指导,我依旧建议先阅读完整本书后,再来看这份脑图,效果才是最好的。

首先我想说一说我阅读的瓶颈。

其实这个瓶颈在以前关于阅读的博客中,多多少少都已经提及了。那就是,我发现自己的阅读非常零碎,缺少系统性,也不知道哪些书应该精读(著作虽然好但是太过专业读不懂),哪些书应该泛读(特别消遣的可以分辨)。读书的时候并没有好好学习的我,在毕业以后,发现这世上也很少有能解决你问题的人存在,从书本上寻找答案,却一直觉得隔靴搔痒,少了点什么。

《如何阅读一本书》从一开始就说明了——阅读应该是一件帮助你提高理解力的事情。如果统一成我自己的词义,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阅读应该是一件帮助你不断提高心智的事情。而这本书所要教导的,就是如何帮你通过阅读有效提高心智。

里面列举的方法已经在脑图中体现了,不再赘述。非常值得称赞的是,书本最后列出一份长达一百多条的书单,是作者觉得可以有效练习的样本。这份书单应该包含了200-300本书,足够让我们熟练掌握这个阅读方法,融会贯通到信手拈来。需要指出的是,这份书单涉及的范围全是西方文化范畴内,没有涉及东方文化。作者诚恳的表示,自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远大于东方文化,自认为凭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罗列一份东方文化的书单。书单可参考:附录一 建议阅读书目的翻译

除了上述这些,另外的感想有几点:

1. Kindle怕是要弃用很长一段时间了。

文章里提及了主动阅读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学会记笔记,这也是防止昏昏欲睡的最好方式,他甚至细致的介绍了应该在书本的哪里写哪些东西。当然——全是在书本上写的,而不是电脑。里面涉及了划线,标注之类的技巧。因为我打算全盘接收式的学习,等熟练以后再思考改进方式,所以,Kindle可以被我束之高阁了。

2.工具书类使用可以不用看

里面分了好多工具书类使用的介绍,比如字典,百科全书。但是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这些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一步搞定。只要抓住核心思想:你是不是知道自己想了解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3.所谓知识的殿堂,终于找到了门

在外围兜兜转转这么多年,至此终于找到了宝藏的地点和路径,只要潜心练习,就能尽可能多的带走宝藏。我内心不确定,是否过往这么多年的瞎读书,是一个量的积累,到如今经验条满,才能在契机下升级成功。毕竟难得不是方法,而是意识上的转变。

2018年的末尾,大事有很多,刚刚G20结束,习大大和特朗普按下了贸易战的暂停键,整个社会内外部都在激烈而微妙的摩擦碰撞,在这样奇特的一年里,我也完成了好几次个人瓶颈的突破,各种意义上,都是值得在时间轴上画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年份啊。

12.12更新:

因实践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在书籍分类上卡壳严重,梳理了另外一张图片,上传作为存档。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