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还算有点喜欢读书的人,虽然逃不过「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的宿命,还是陆陆续续读了一些书。
读书在我看来是一件比较享受的事情,小说类的书籍不用说,情节跌宕起伏,好比看了一场好电影,其他一些论说性的书籍,即使读的时候不甚愉悦,但是也好比登山,路上艰难苦涩,登顶却别有一番风味。
所以当我第一次读到《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好像一个自由自在好奇心满满的放养生物忽然要求规规矩矩的坐在教室里读书并做一些功课。阅读这本书的痛苦感,简直到达了近年来读书痛苦感之最。
如果当年不是在Kindle上读这本书,我估计会马上把这本书丢出窗外。凭着蜜汁强迫症,我还是一边忍住百十次把它丢出窗外的冲动,一边囫囵吞枣的看完了。
看完后我在豆瓣上评价大体意思是:是一本好书,但是我再也不会看第二遍。因为整本书的每一个论点和方法,都让我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直到最近打算阅读《GEB》这本书。
这本书真难读啊,真的很难。因为没有任何音乐、绘画、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80%的内容,我认识上面的字,却完全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按照我以前行云流水般自由自在的读法根本读不下去,到了50页就累得气喘吁吁,不想再继续了。
好在有这种感觉的不止我一个人,甚至我还在他们中走得比较远。但是读书会分享的时候,一位读书会成员——学霸中的BUG,居然说她花了两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并且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
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可谓是致命的。她分享完以后,我忍不住问她,你是怎么来阅读这本书的。她谦虚的说,她就是因为时间紧,所以速读来这本书,然后略微介绍了一下她是怎么速读这本书的。
我听她娓娓道来,觉得甚为耳熟,心里一想,这不就是我曾经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上看到的方法吗?虽然不记得细节,但是大方向绝对是一致的。
震撼之余,我又想了一下最近阅读的瓶颈 —— 最近我还在读一本书叫做《扫地出门》,说的是美国贫民窟的租房情况。这本书是由二十几篇真实小故事组成的,从这些活在美国底层人民不停被“扫地出门”的事件,来反映美国的社会状况。
我在读前几篇的时候,觉得非常的新鲜好奇,没想到美国还有这种鲜为人知的一面。读了几篇以后,我觉得每个故事都大同小异,不禁开始觉得索然无味——各种各样找不到工作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付不起房租,被扫地出门。于是这本书也就被搁置了。我完全搞不懂为什么作者要花这么多手笔写同样的事情。
于是我再次翻开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次我直接翻到了我需要的那一章——「如何阅读社会科学类书籍」。里面提到,阅读社会科学类书籍,需要采取阅读的最高层次——「主题阅读」的方式来进行。并且再次强调了,只有在完全掌握了之前三个层次的阅读方式,才能正确的打开主题阅读的方式。
我显然不记得前三个层次的阅读方式是什么了。于是我又返回到了开头,开始从第一个层次开始读。然而这次阅读,却让我大吃一惊。作者甚至从序言开始,就句句说中了我阅读时候的痛点,在描述解决这些痛点的方法时,娓娓道来,井井有条。
他甚至举例说,读者就像一个侦探,需要非常敏锐的知道作家究竟在表达什么。我忽然感觉到自己以前的阅读方式,虽然自由,却像个未被教化的土著人,粗犷而随性。当我真的想和书籍携手并进的时候,发现我根本不了解它,它自然也不在乎我到底有没有所得(当然它谁都不在乎)。
我开始如饥似渴的阅读这本书,甚至忍不住圈圈点点,在重要的句子下面划线标注。忽然之前,我好像发现了我当下最需要阅读的一本书。
不知不觉写了很多,具体的阅读方法,会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写一篇文章。在这里只是为了说明 —— 阅读是一门技术活。你越早掌握,就越能体会其中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