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了一部口碑还不错的电影,叫《无名之辈》,里面有几个点来映射主题;1. 主演大部分是演艺圈的“‘无名之辈”;2. 讲述的故事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无名之辈。
不得不说,虽然「演员的诞生」这部综艺从开播就饱受非议,但是不知不觉间撬动了整个影视圈从靠颜值取胜渐渐转移到了靠演技取胜。中国这10年来的高颜明星流量王的浮躁风,看来要转向或者分流了。这是一件好事情,电影因为制作成本比电视剧低,首先调转了风头。相信不久以后的国产剧也能摆脱一边玩手机一边看的凄凉下场。
今天却不是想说这件事,而是想聊一聊这部电影的另一大特色——整部电影都以方言一以贯之,普通话出现的频次非常少。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早在几年前,地方电视台就向中央申请想要保留地方方言的电视频道。广电奶奶从一开始一刀切式拒绝,到渐渐放松到地方台的某些节目可以用方言,再到小流量电视频道可用方言。一直到今天这部《无名之辈》,在全国范围内,用方言体现地方色彩。
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过去几十年我们一直对传统文化进行打压,对西方文化进行接纳的背景渐渐淡化了。举个例子就是,原来小赵隔壁家小王比较有钱,打架还特别厉害,小赵扒着窗户想学,但是光学拳法没什么用,关键是内功。在不知道小赵原来练的内功和小王家的内功有什么相生相克的副作用下,小赵选择全盘否定自己家的内功,全忘记,从头开始学习小王家的内功。现在小赵根据后来者优势渐渐赶上小王了,觉得小王家的内功已经没什么特别值得学习的情况下,他开始慢慢融合自己家的内功,力求最终两门内功都能化为己用。
一个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的消失。拿我自己举例,我已经不会上一辈说得方言了。因为在毛爷爷宣导全国人民都要说普通话的情况下,我爸妈觉得学会方言没什么用。像我这样的人相信举不胜举,即使我这辈还有同时学习方言和普通话的,等到了我们的下一辈,也一定不会再学习方言。
语言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当一门语言彻底消失,依附这门语言而存在的风俗文化,要么会随之消散,要么会变得艰涩难懂。《无名之辈》作为一部“方言”电影,可以管中窥豹的了解到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程度已经到了不得不大力挽救的程度,同是也预示着,未来和中华文化相关的复兴,会越来越多。几十年后再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将会成为文化界的一部里程碑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