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平庸

刚刚在知乎看到了一个问题,是问:为什么在名牌大学却觉得身边人大多自认为平庸?

点赞最多的回答是:平庸与否不在于成绩的高低,而在于身处的环境是否有足够的资源让你脱离平庸。

想到以前和朋友讨论过类似的问题,对方觉得人和人的思维方式有差距,是因为站的环境高度不一样,本身就拥有高立场的父母,往往在教育初期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合理的思维模式,会潜移默化的提供很多难以描述的条件细节,让孩子在作出决策的时候更加的理性。

我有好好思考过这个问题。

诚然,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放在个体来说,为什么相同父母生出的几个孩子,会有完全不同的未来呢?假设每个孩子拥有的环境资源相近,我朋友的结论显然显得过于单薄。

实际上,影响一个人是否脱离平庸的条件千差万别,有些人家财万贯,但是就喜欢宅在家里打游戏,有些人挣扎在贫困线上下,却愿意搭乘慢车看看这个世界。你很难用这种种现象中归类出统一的法则来解释“为什么身在名牌大学却觉得身边人大多自认为平庸?”

我认为,平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一个人的精神层次超出身边人一定距离后,自然的会认为身边人平庸,但是对一个精神层次又远远超过他的同龄人而言,他在别人眼中也是一个平庸的人。

而一个人能否摆脱平庸,关键在于是否“见贤思齐”。

有些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非常清晰,有些人的见闻就是十分广博,如果你只是在交往中觉得“这个人真厉害”,那么你的精神层次永远无法突破自我限制,达到下一层。

打破自我,离开舒适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事情就是这样,如果要变得和那些“不平庸”的人一样,就要否定留有坏习惯的自己,包括怎么对待时间,怎么对待身体,怎么对待金钱,摒弃恶习,重新锻造新的习惯。

如果将教育作为分界线,划分人生。我认为,真正的人生,往往是从教育结束后开始的,从学校毕业后,世界的广袤初见端倪,往前走还是止步不前,或是回头到舒适的安逸区,都是自己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在时间的积累下,奠定了所谓“平庸”的层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