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想如何探究中华文明

由于之前陆陆续续感受到一些社会舆论造成自己对知识认知上的傲慢与偏见(比如经济学),今天又机缘巧合聊到了周易,我就在B站上找了一门讲解周易学说的课,打算用空杯的心态来小马过河式的了解什么是易经。

在听课的过程中,让我屡屡惊奇,没想到《易经》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什么气质,气数,天南地北,不三不四,都源于它。老师说道,周文王在写《易经》的时候处于两个不可忽视的客观环境,一是纣王一直想要找理由杀掉他,二是那时候的人们非常迷信,动不动就要祭天,基于这两点,周文王只好模模糊糊,言简意赅的写周易,并且加上了很多当时「流行」的鬼神元素,这样既能让这本书得以传播,又能避免被纣王抓到把柄。

老师又说到,后来孔子研读易经,抛除了里面的鬼神部分,将易经里的理论彻底转化成为了可以学以致用的处事原则,讲究天人合里,说孔子是集大成者,诚不为过也。他说,孔子的《论语》,是专门为中国人量身打造的,针对中国人特有的弱点而写成的书,让中国人可以走阳道,走正道。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入非非,首先,我认可中国人确实有自己的中华文明,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到底有效的探究中华文明,从这个老师的说法中,倒是可以给我梳理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如果易经是中华文明之始,那么论语就是它的注释,阳明心学或许就是论语的注释,毛泽东选集或许就是阳明心学的注释。如果我能看懂毛选,再去看阳明心学,一步步往上走,等有一天看懂了易经,或许就能明白到底什么是中华文明。用它再回头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许我就能在这条线上摸索出一二了。

这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的想法,因为里面提及的书籍,我大多没有看完,所以称为「遐想」。仅仅做个记录,或许不久以后,就发现明明有更好的方式去了解,我又舍近求远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