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开始涉足投资的(二)

除了《我是如何开始涉足投资的(一)》中所说的外在因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看了温铁军的《十次危机》讲座后,对政治经济学有了非常大的兴趣。

产生兴趣的点倒是很简单 —— 我一直是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什么东西都想了解一点,但是一方面也非常害怕自己终归落得个「杂而不专」、「博而不精」的下场。当我发现了政治经济学以后,忽然间好像漂泊无依的浪子找到了归属地,而这个归属的产出可以通过投资创造价值,进行实践,并且这件事成本可控,也不用涉及他人(也就没有承担责任的压力) —— 天下居然有这种完美适合我的大好事!

本来想专注研究心理学的我,不禁觉得或许经济学才更加适合我,而由于我对数字不甚敏感(源于机械记忆能力太差),所以一直对经济、金融相关的东西敬而远之,这也是傲慢与偏见的一种吧。

然后命运又馈赠了我一个好礼物,它让我找到了一位适合我的好老师,虽然我直到3年后才确认这一点。这件事源于在读书会的时候,有同事比我先对投资理财产生了兴趣,对方是个非常优秀的人。交往几次就能明显感受到的,比起我这种半路出家的野路子,她拥有被良好教育打磨而成的坚实基础,让她在读书的时候不但效率很高,记忆惊人,而且一下就能抓住最核心的要点,她的一些观点让我的读书效率和方法都上了一个台阶。(后来我也得知她身边共事的同事戏称她为天才,求她聊需求的时候轻虐他们,不要降维打击他们的逻辑。)

这位神奇的同事当时就推荐了一款知识付费型的App(由于现在里面的质量已经江河日下,我就不打算把它的名字放出来了),之所以聊到这个话题,是因为那几年杭州的房市如火如荼,而这个App背后的团队专攻房产投资。

我买了这个App的年卡,开始随意听里面的课,大多数名词对我而言都是陌生的,只能囫囵吞枣听个大概。但是里面的一些方法论依旧让我拍手称赞,觉得物超所值。当时我觉得对我最有价值的老师是另一个(现在发现当时自己眼光有问题,这也是个大忽悠),直到有一次直播,发现以前自己听了半天没听出什么所以然的一位老师,居然人气爆棚,这让我非常惊讶。

于是我好好的研究了一下这个老师,他的主攻方向是政策分析,宏观分析 —— 这两个对我而言非常遥远,我既不懂政策,也不了解国际形势,怪不得听不出所以然。本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耐着性子关注这个老师发表的一词一句,能力大小还是没有感觉,但是我发现这个人是个理想主义者,也会偶尔嘲笑自己有种臭知识分子的傲气还没被磨灭。

我一下子想到了高中时候的好基友,不禁琢磨,投资领域乱象丛生,可能我就这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人?可能吗?鉴于我又是个在信任人方面非常谨慎/多疑的人(更何况是投资领域),于是开始了漫长的观察期,就像一个坐在围墙上吃瓜的群众。这位老师的举止确实让我莞尔,他就像我以前对待自媒体的态度一样,不停的表示自己不打算做知识付费了,然后也一逃再逃,不停的规避大流量圈子,现有的圈子一年里只开放几天,积极的鼓励大家退圈,别的时候就隐藏了,找都找不到他。—— 我对他的信任开始一点点堆积了。

因为时间的跨度长达3年,一个人是扯鬼话还是有实力,也能经过至少3次的检验,虽然我还不能理解宏观政策,只是看个热闹,但是我看出来这位老师确实「有点东西」。

最后的临门一脚,是这个老师举家搬迁到了杭州,他和朋友开了一家私募基金的公司,就在钱江新城。现实生活中的老师也算是让我找到了,我自然就开始乖巧的试着全盘接收他的观点,努力学到他的知识体系和思维脉络。其中他认为的重中之重就是 —— 比起赚钱,得先学会怎么不被割韭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