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陆陆续续也心血来潮记过账,有记在本子上的,也有记在App里的,最后全都不了了之。
不了了之的原因,是因为记账当时对我而言是一件非常细碎的事情,本来5秒就能完成的事情,因为需要记录金额,分门别类,变成了一件需要耗费1分钟才能完成的事情,久而久之自然放弃。
后来因为日子好过了,基本上很少有入不敷出的情况,我只需要算算大账,总体上没问题就可以。这件事情终于随着结婚而被打乱了。
我和Z同学都是独生子女,虽然结婚以前从来没有往经济上考虑,但是结婚一年来,发现原来资金盘子根本不是我们两个人,而是变成了两个家庭两代人。举例子来说,好比原来的信息量是1,我以为是2,想着最多是6,结果一实践,发现是8。
用脚趾头都能想象到的复杂面,让我从一开始就积极放弃家庭财务管理,一门心思的打着——给我一亩三分地,我自己耕耘就可以了的小心思。Z同学更是可恶,竟然找了时机就说让我管钱吧,我义正严辞的拒绝了这个「脏活累活」,他也无可奈何。
如此到了年底,在复盘的时候我发现,真是一笔烂账啊,我和Z同学都不知道一年花了多少钱,剩下多少钱——反正总是够花的,也好像没什么多余的钱。而且我和Z同学都没有那么在意💰,所以谁都懒得去翻旧账查清楚。这么下去真是浑浑噩噩过完下辈子啊。
这一切终于因为借贷上一件操作相关的小事走到了头——所有的推论都指向着我应该来把家庭财务管理的事情捡起来是效率最高的。真是让人叹气的生活洪流,裹挟着鸡毛蒜皮袭来。
花了一点时间自我开解以后,我自然又陷入了工作养成的强迫症——要做总要比以前好一点。于是我开始琢磨撰写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家庭资产负债表,来抵抗我在数字方面过快流失的记忆。
在制作表格的时候,我本来想从简单的两人小家庭开始,结果发现去年一年已经穿插了很多和上一辈之间你来我往的资金,根本掰扯不开。于是我又把双方父母的一些实物资产放进去一起考虑。内心有过几次反复,从一开始的「我居然要/应该管这么多事情吗」到「这么看来上一辈好像也是稀里糊涂的,我爸虽然也记账,但是结构一点都不严谨,就是自己纸上画画」,再到「如今我的人生问题基本都有了答案,难道还不应该承担责任吗」,望向未来的人生,四个老人渐渐老去,这个交接棒,无论如何都会到自己和Z同学的手上吧?
如此想着,内心倒是油然而生了一丝孤勇 —— 或许是时候开始慢慢学着走在队伍前端了,趁着还能向老一辈讨教的过渡期。可喜的是,这次在内心深处,终于没有想要逃避了。看向过去并不真正成熟的自己,她眼中噙满泪水,嘴角却裂开笑容,欣慰的向我摇摇手,渐渐走远了。我有变成一个让你满意的人吗?无数次叩问自己的问题,终于有了一丝丝明确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