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轰动一时,让我印象深刻,叫《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文章的大意是,作者并不想和她的同学们奋力竞争,而是发自内心的为优秀的同学感到骄傲,只想坐在路边为他们鼓掌。
这篇文章表达的感情和背后值得深思的点有很多,但实际的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人既没有奋力竞争,也没有坐在路边鼓掌,而是坐在路边吹毛求疵的吃瓜吐槽。
小时候我常常看到电视机或现实生活里的演员、主持人等时不时的要求台下的观众给予掌声,给予回应,我那时候想,演出节目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为什么还对台下的观众有这么多的要求?读书时候,老师也常常希望和同学能有一些有意义的互动,但是最终往往落于点名回答问题。
直到最近几年,我渐渐明白,不管一个人处于什么角色,CEO,大明星,小老板,老师,十八线小明星,剥开这些标签背后,都是一个个普通人,都会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有一定的反馈——我说的好不好?哪里你觉得最满意,哪里最不满意?我表达的意思你理解了吗?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是每个想要前进的人都追求的事物。也是值得认可和尊敬的事情。
而作为台下的观众(粉丝除外),我最能理解他们的心思,那就是——如果我因为你说两句笑话就哈哈大笑,一副拜倒在你脚下的样子,那岂不是显得我很俗气,没什么追求,何况我的同龄人还会用不可思议的语气说:你也太激动了吧?
这里体会到了一点大俗和大雅的流动转换。一个越能理解这个世界的人,或许越来越会变成一个俗人,能真诚的做到竞争时拼尽全力,坐在路边时为他人鼓掌,只有既不明白大俗,也不明白大雅的人,才会拧巴着性子,竞争时说自己毫不在乎,坐在路边时吃瓜说也不知道这么拼干什么。
以前的我应该是偏向后者吧,不管台上的人再怎么卖力演出,都吝啬自己的掌声,沉默以对,在竞争时更是觉得要做个潇洒自在的人,不能沦为人类各种愚蠢规则的奴隶。
现在的我,明白了人类规则的制定,并不仅仅是引诱他人走向自己期望的结果,也能让个体更好的享受过程,酣畅淋漓,尽力而为产生的多巴胺本身也令人着迷。以后的我,应该会越来越尽力变成前面的那种俗人吧。因为我已经发现,学会当个俗人,才是学会享受生命,享受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