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杂志有感

今年年初心血来潮,订阅了几本在知乎上口碑甚佳的杂志,但是到货以后,一直丢在一边,现在已经如小山般高筑了。

上一次的杂志到货,恰好有时间且有兴趣阅读,就着客厅的灯光就阅读起来,发现有些报道确实写的非常好,兼具了深度和广度,远远不是公众号能比的,再者我忽然发现了阅读杂志和阅读书籍的区别,阅读杂志是可以不停的翻阅,一直到你感兴趣的内容,然后酣畅淋漓的读完,并不需要从头开始慢慢阅读咀嚼。

上次的阅读经历让我重拾了把堆积如山的杂志阅读完的动力,今天忙完装修的事宜,本来想研究一下淘宝店铺的装修,奈何劳动过后,实在没有精力研究复杂的千牛后台,我索性睡了一觉,醒来后就拿起《财新周刊》读起来。

最让人感兴趣的果然是封面文章,写的详实深入,并且文采斐然,特别是关于一些商战的描写,比一些小说还要曲折离奇,丝丝入扣,有些地方甚至看得我一身冷汗,有很多值得警惕的地方。

纸质杂志的好处在于,我可以随时拿起笔在上面涂涂画画,写几个批语感言,而弊端在于,如果我想阅读同类型的文章,需要再订阅一遍电子版的,而纸质版和电子版的《财新周刊》都挺贵的,重复购买觉得没有必要也舍不得。这个问题可以挂起,以后再想解决方案。

其次我发现阅读纸质杂志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信息获取不偏颇,在App上看到玲琅满目的新闻,要么挑着自己喜欢的标题看了,要么根本不想理会,纸质杂志每翻开一页只有一页的内容,即使标题看了不感兴趣,也会顺便看几眼内容,做进一步的取舍,反之也是,有些标题看起来挺感兴趣,一看内容却无比枯燥无味,即可略过。想到像今日头条/抖音等,甚至会算法推荐你感兴趣的内容,视野越来越小,实在细思恐极。

记录完我觉得纸质杂志的好处,就随便聊一些感慨。《财新周刊》的最后一页会报道一个最近逝去的老者,我今天看的这位老者,是一位叫钟沛璋的老人。

我自然不认识他,但是从他的介绍来看,是一位当过地下党,办过超流量报纸,经历过下放,但是精神不到,老了依旧活跃在新闻出版事业的可贵人士,文章的最后写他出版了一本叫《一个老共产党人的世纪思索》。我自然会想找来读读,谁知道竟然在哪里都没有找到,甚至豆瓣读书都没有收录,极少的信息显示他是在2002年出版了这本文集。

掩卷悍然,这世上有很多优秀而低调的人,因为没有进入公众视野,就泯然于众人,甚至连出版的文集都被信息化时代的浪潮打得不见影儿。或许有一天,经过一个小破的二手书店,拿起一本名不见经传的旧书,背后竟是一个优秀灵魂的结晶。

我对读书的想法转了又转,小时候是有感兴趣的书就读,近几年发现这世上值得一读的书其实很少,应该从经典读起,可是今天的事情,又让我在想,开卷有益,或许不该计较这么多,每本书都是一块巧克力,不翻开又怎么能知道它是被埋没的好书,还是一本烂书呢。

阅读杂志,确实很有意思。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