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一个关于不动产投资的节目,上面频频提到的一个词是,关注五年后人们的需求,市场的需求。
刚刚在思考工作的时候,这个词忽然跳出来,并且越发的清晰了。是这个道理,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可以一以贯之,五年后是什么光景,才决定了当下的决定是否正确。
那么五年后,是什么光景呢?让我们来畅想一下。
五年后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风口会在to B的行业转,谁能提供更好的企业服务,谁就能成为to B行业的巨头。日光之下无新事,现在的供需市场已经是明显的供大于求,消费者处于没什么好买,而不是买不到东西。这倒逼了企业必须精细化生产,要么制作出有个性的东西,要么制作出有质量的东西,并且需要非常明白购买自己东西的消费者是怎么样一波人。这些东西不靠工具和解决方案是无法达成的,这是to B行业的机会。
那么对于to B行业来说,提供工具和解决方案就够了吗?可以一招鲜吃遍天么?显然是不够的,工具可以被复制,解决方案可以被抄袭,那么行业壁垒在哪里呢?在技术。技术就是古代的秘方,看得见却不知道背后的原理。可是,技术也不是绝对靠谱的,因为人才是流动的,高端人才的个别流动就会带走很大一波核心技术,那么还有什么是更重要的呢?是生态。用最快的速度挤满这个市场的所有空间,让别人无路可走。生态是怎么样搭建的呢?需要有好用的产品,过人的技术,很多的市场份额。
所有的这一切可以反射到个人身上么?一个人如何能成为“生态”呢?好用的产品指的是包装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能力,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谁,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这是由一个个成果体现的;过人的技术自然是指你的专业能力,方法论;很多的市场份额即是很多的人脉资源。如果满足以上三点,一个人的生态就搭建完成了。
反观行业内的大佬们,确实无不拥有以上三点。
再用这个往下推到个人,马上就可以看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需要完善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