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和我表达了年龄焦虑感。我问了一些问题,发现她也没明白自己在焦虑什么,而是一种广泛的,不可定义的焦虑。于是我第一时间把这种情绪归类于“吃得太饱”,如果要用文艺的说法,就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然后这倒是引发了我两个思索。一个是,人的成长都有迹可循,我自己也有过迷茫的时期,我是怎么度过了呢?或者说,我并没有度过,却不在意了呢?一个是,前两天的读书会分享,有大佬表达了,知识付费的本质是为了缓解中产阶级的焦虑感,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知识付费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先回归到我自身吧。最近工作忙且琐碎,不过我内心非常明白,自己其实处于瞎忙的阶段。简单说,就是各种事情搞得自己很被需要的样子,也好像解决了一些问题,其实对我自身来说的价值非常小,对公司来说的价值也不大。可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世上并不存在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岗位,甚至连CEO都不是必须的。所以有句话确实说的很在理,“大家都是混口饭吃”。
有了这层理解,觉得世上一切的工种都差不多,同时也值得尊重。之所以有价格的区别,不过是把能力作为一种商品,随着核心价值上下波动。因为专业的选择也是靠市场需求来堆砌的。
换句话说,如今程序员的溢价这么高,只是因为大家还蒙在鼓里,过去的十年里不知道程序员这个东西。但是现在少儿编程都开始开课,就一定意味着未来程序员的价格会回落。
我说的这些和上述问题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上面这些思考本质上解决了我在意迷茫的这个事情,因为我明白了迷茫是永远存在的,源于市场是千变万化,难以琢磨的。那些好像很笃定未来的人,只是假装笃定,或者相信自己的相信而已。既然如此,那就过好当下,不要杞人忧天了。
然后再说知识付费的事情。我思考了一下,除了电子书包月,比如kindle unlimited(实际也并没有用)以外,我并没有为知识付费贡献过什么,因为我这几年甚至不太看公众号,除了少数非常值得看的文章或者社会热点事件。原因是我发现公众号的文章知识体系不够健全,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到了关键时刻,说不定反而会“帮倒忙”。
所以我一直通过看书的形式来扩展认知,相信书籍的知识体系更加健全,对我更有益。不过最近的感悟是,并不是所有书都值得读,因为有些书的知识体系很小,有些书的知识体系很大,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选择知识体系大的书籍来读,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各类知识体系间的漏洞。
所以我本质上确实认为知识付费是一个伪命题。简单说,那些所谓KOL传授的“最终成品”,我们作为韭菜完全没有分辨能力,到底是长进了还是韭菜了,可能到最后都不清楚。只有独立思考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东西。
但是有一样知识付费除外。那就是讲解基础学科的教学类课程。这可是个实打实的好东西,自己瞎几把看书琢磨出来的东西,不如别人生动形象的一门课。这个也可以很好的理解 —— 为啥义务教育要教语文之外的课程呢?不是识字就行了么?因为通过语言,视觉,互动接受到的信息量,比看书要多得多啊(因为传播维度更多)。
所以,这两个思考告诉我们一个事情 —— 多读书,读好书,好书读不懂去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