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随想

昨天早上醒来,天蒙蒙亮。

想到前一天晚上,室友提及的“多愁善感”,“谨言慎行”,一下子让我想到林妹妹当年在宝玉门外,想敲门却最终放弃的一幕,小时候总觉得不理解,觉得她实在是个受贾府万千宠爱的人,为何却总是把自己想得如此卑微和风雨飘摇。近几年渐通人事,才发现这不是个单薄刻画的人物,当一个人没有了靠山,比如黛玉死去的母亲和父亲,即使是在亲戚家,她的心理状态依旧如履薄冰,除非有朝一日,她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以自给自足。当然,这在黛玉身上是不可能的,她没有这个机会靠自己的努力在争取独立自主的机会。

然后,自然又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薛宝钗,由于我从小喜欢黛玉,便不喜宝钗,觉得她一味隐忍自己,太过虚伪。今天早上又想起她在大观园里的住所,刘姥姥描述她的房间极为素净,空洞洞的像个雪洞,心里大吃一惊,这不就是我一直推崇的极简主义么?

半睡半醒之间,我开始细细的回忆思索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我想她的背景,是富贵的,富贵到让她在那个年代就超越时代几百年,达到了寡欲主义。而她内里的衣服是红色的,当时老师说这说明了宝钗外冷内热的性格,或者说是“闷骚”、“虚伪”吧。证据是,她明明很有钱,却把家里布置得像雪洞一样。

现在一想,觉得这个理论很好笑。薛宝钗住在大观园,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兄弟姐妹,她干嘛要特意隐藏自己,丝毫找不到根据。这只能证明,她已经提升了自己的状态,明白了极简主义的好处,所以减少物欲的干扰,更加专注。

那么为什么她要穿大红色的内衬呢?当然因为她是女孩子,这再自然不过了,那么为什么她不穿艳丽的外衣呢?因为、、、她胖啊。

如此一来,薛宝钗只不过是个再简单不过的人了,她就是最普通的大家闺秀,喜欢一个人羞涩于表达,个性随和(也就是不好意思拒绝),修养高导致了寡欲主义。

这么一说,又觉得如此理解起来,和迎春有点像,她们最大的区别应该在于,宝钗比迎春聪明的多。

然后我又在想,莫非我们真的最终会变成自己讨厌的人吗?于是我反复的思考了宝玉,黛玉,宝钗的形象,感觉都有自己的影子。又放下心来。或许小时候我是讨厌宝钗的,却又佩服她的情商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