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听了一门课,里面说,「好」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这个结论引发了我的思考。
受小时候看《红楼梦》,或者说传统东方哲学的熏陶吧,总有一种好就是了,了就是好的潜意识,说通俗一些,就是任何事情一旦完成了,就意味着结束了,最美好的时候永远是趋近结束的那个过程。
而刚刚听到的理念认为,「好」本身是一个过程,意味着迭代和进步,并且,任何已经被定义为完美的东西,依旧有可以迭代的点。
这真是一个非常具有正能量的理论了。那么,这个理论究竟是不是正确的呢?对于自然界来说,一个事物的发生和消失准守其自然规律,简单来说,一颗种子发芽了,到它最后枯败老死,是准守自然规律的。
我们拿《红楼梦》里的话来套用,里面的好了歌是这样的: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不难看出,这里的「好」指的是完美。
再看我那门课程里提到好的上下文:

里面有明确的定义:好不是完美。那么也可以反向理解成,作者认为的广义上的「好」,指的是完美。
OK,两种观点的基本定义是一样的。但是持有的观点截然相反,那么我们就能把它们放在同一维度上进行比较了。
如果把作者的角度套用到《红楼梦》里,他所表述的意思是,当神仙不是完美,而是一个可以不断精进的过程。《红楼梦》里表述的意思是,大家都觉得神仙完美,但是总是在意功名,却不知道死了以后都是空的。这里面转折太多,再梳理的简单点,大家都觉得神仙完美,就不要在意功名了。
再转换作者的意思,成为神仙不是一个结果,而是需要不断去成为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不断地舍弃/改进功名之心,就可以不断的趋近神仙。
这么解剖下来,两个人表达的意思是异曲同工,但是红楼梦的表达更悲观,课程作者的表达更积极。再用上「好就是了,了就是好」的理论,似乎也在说,断舍离后会趋近完美,趋近完美就是断舍离。这么一说,也并未觉得悲观。
红楼梦真是一门神奇的书,难道以前一直是我理解的狭隘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