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以往的外出活动基本改为室内模式。加上我的阅读需求和每天500字,咖啡馆、或者说任何可以坐下来,有桌子,可以喝茶的地方的地方变成了首选。
在咖啡馆有个很有意思的事儿,就是你可以听到前后左右的聊天内容。 然后我就经常会被隔壁桌吹牛逼的谈论说的一愣一愣的,哑然失笑。
一般来说,这种组合通常是一个高谈阔论的人和一个老实且懵逼的听众。组合上千奇百怪,但是通常是一男一女或两个男的,很少有两个妹纸。高谈阔论的人通常会真假参半的说事情,比如说说当下的政策时局,说说阿里,京东,拼多多,说说中国的变迁,说说快销品行业,果蔬行业,服装行业。说说供应链,说说新零售。
大概是无巧不成书,迄今为止遇到的,所有谈论的内容,我十有八九都是“知情人”,有些是基于工作需要,有些是兴趣所在,有些是有好朋友在该行业。所以他们说的内容到底哪些水哪些干,简直一目了然。可是虽然我常常听到某些言论会忍不住觉得太假了笑起来,他们的“听众”却煞有介事,连连点头认同。我就禁不住想,迟早或者现在,我即将遇到或者已经在遇到认知比我高,正在“忽悠”我的人了,那我能不能通过他们在讲话时的语气和声调来做判断呢?
我又开始竖着耳朵潜心“观察”起来,发现果然有迹可循。他们在说真实信息的时候,往往非常真诚,不但会表达信息,还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来思考对方的困惑,比如“你是不是会在想……这是因为……”。而一旦开始说自己瞎编的内容,就会不自觉的换上“玄乎”语气,比如“我告诉你,这个行业就是这样的……”所以听众其实只要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很快让对方哑口无言,或者转移话题。(不过听众往往提不出为什么)
后来我又拿着这个总结试着听了一些别的谈话,发现无不是如此,于是马上对这件事失去了兴趣。但是忍不住在想,生活中能够独立思考的人数之少,或许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受骗的事情发生。能坐在咖啡馆里聊天的人,大部分应该是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却仍然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完全不能自知,更何况中国这么多人呢。
内心有一点感概,又多了一些对各方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