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中在B站上关注了一套关于美食的电影,《乌冬》就是其中之一。
顾名思义,《乌冬》是一部以乌冬面为主线的电影,我对面类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好吃和不好吃,在吃货面前自然不敢多言,只好先在此记录一下所谓乌冬,以备后观。
乌冬是一种以小麦为原料制造的面食,和荞麦面、绿茶面并称日本三大面条,口感介于切面和米粉之间。日本最有名的乌冬面当属香川县,香川最地道的乌冬面当属赞岐,而赞岐就是《乌冬》的故事发生地。
有意思的一点是,赞岐当地口头传说,乌冬是由弘法大师由唐国带回,而日本将乌冬的汉字写为:饂(wen)饨。有没有觉得很眼熟?诚然如今的馄饨和乌冬不论是食材还是最终形态,都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是回归到盛唐时期,它们究竟是不是一家亲?目前我只能呈上初步了解,当今的赞岐乌冬面或许与我国的尤溪切面有非同寻常的渊源。
回到电影的主题,看完后颇有感悟的三点,先一一记录下来:
小众
《乌冬》中前半部分讲述了男主松井香助在偶然的机会下想到了挖掘赞岐乌冬的选题,并造成了从香川开始到整个日本的轰动。故事里有赞岐乌冬火爆前后对比的戏份:
火爆前编辑部们发现散落在赞岐乡间的乌冬面店大多默默无闻,有些甚至没有名字,只能靠烟囱来寻找,甚或需要自己到后院拔小葱作为乌冬的辅料。
而赞岐乌冬火爆后,造成了乡道拥堵,农田毁坏,垃圾遍地,不但给乌冬面店带来了困扰,也给当地乡村带来了众多不便。在这样的压力下,有些以赚钱为目的的面店选择节省原料来加快周转率,有些以做面为乐趣的面店选择关门大吉,表示不想给乡亲添麻烦。
我个人一直偏爱小众,对此产生了连我自己都可感知的私心,比如,我不喜欢我的家乡进入快速发展期,它一直半死不活的被忽视,让我分外的安心,没有过多商业化的侵蚀,大自然渐渐融入城镇,这种人类智慧和自然鬼斧神工的微妙结合令我觉得完美。
我喜欢天气不热的午后坐在江边晒太阳,找好友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而不是旅行团强势路过,嘈杂不堪。我乐意挖掘一些地道的美食,却对开了一家某某连锁店并没有太大热情。
我的家乡作为我心灵的后花园,虽然以无可奈何的姿态默默无闻,却恰好抵御了狂轰滥炸式的商业爆炸。令我窃喜。
由此出发,我对旅游,食物等态度无不如此,如果在独行或两人的状况下,会下意识的避开大众潮流,挖掘一些私人订制的妙处,把握它当火未火的时机——既被一部分人认可,又没有被主流媒体侵蚀。
小众的妙处,当在于时机。
挫折
《乌冬》里男主的姐姐说过一句被豆瓣评论频频引用的话:没有经过冷水一浸,面条就不会劲道。 对比歌德的那句“Wer nie sein Brot mit Tränen aß”(凡没有就着泪水吃过面包的人,不懂人生的味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也曾为了一些以为自己并不会在意的东西泪流满面过,生活,工作,爱情皆有之。现在再回想也已经想不出是为什么而感到委屈或者愤怒,但是流泪时候暗暗发誓的心情、对自己感到无能的心情,依旧在心头萦绕。
挫折确实是人生成长的一剂良药,我推崇拥抱挫折,在我看来,拥抱挫折后的新鲜感令人振奋,如果生活大多是无趣的,挫折中带来的焦虑、不安、困惑、释然等情绪,像苦咖啡,尝一尝,精神振奋。同时也开启了一个陌生的领域,解锁了一些新的技能,唯一需要把控的,大概只是不要丢失初心。
目标
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也是《乌冬》里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情节。女主是一个遇到男主之前一直没有走自己路的人,学了不想学的专业,做了不想做的工作,这样的角色设定,我几乎可以主观臆测结局肯定是女主最终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谁知道结局竟然是女主发现了在人生目标上迷路 的好处,“如果没有在人生方向上迷路,我也不可能吃到这么好吃的乌冬面”,这样转折让我吃惊。甚至想超脱剧本看一看女主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她最终在这种平和的心态下实现了人生理想吗?还是她最后放弃所谓梦想,变成了一个平凡无奇的成年人?
从剧情的走向上来看,女主的梦想——出一本书,十有八九是实现了。那么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么?不知道。
我是认可目标理念的。没有目标,就不会有结果。没有结果的事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复杂化。我推崇的目标也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目标(偏向结果),而是个人心里的标准(偏向过程)。举例来说,对外的目标可能是减掉4斤体重,可是心里的目标是每天走1万步,是否具备可行性,也是目标是否合理的标准之一。
以上就是看《乌冬》时候的一点点想法,还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可能边看边忘了,写一篇影评,有种被榨干的感觉。原来写影评这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