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阅读的思考

今天打开《创新者窘境》,读了开头,不免心里起了困惑 —— 这本书我究竟应该花时间读完它,还是在B站上听一下对这本书的讲解,或者让chatgtp提炼出概要。

以前我对阅读的价值观非常单一,就好像电影一样,如果不能从头到尾看完,而是听讲解就过去了,那就好像吃一个被加工过的产品,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为什么要听别人说的呢。

可是像《创新者窘境》这类书,可能全书说下来的道理不过短短八百字,剩下的大多数摆事实讲道理,围绕着核心观点展开论证。那么或许问题现在可以扩充为:什么书需要自己阅读,什么书适合听讲解呢?

要说到听讲解,我脑海里第一个跳出的是教科书,它极度抽象,如果没有老师做讲解,初学者靠自己摸索很难快速入门。那么这代表着什么呢,首先,书籍是可以通过讲解来传递信息的,虽然里面有信息损耗,却也可能更容易被吸收理解,其次,需要听讲解的书籍,是一些高度抽象的书籍。那么既然高度抽象的书籍可以听讲解,像这类时光中偶然跳出的小水花书,是不是更加可以听讲解呢?似乎找不到理由反驳。

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既然有人提出了一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必然代表着书籍还是有阅读的必要性的。照这条路分析下去,是不是那些高度不确定性,一篇文章能表达多重意思的文章,不适合只听讲解呢?文学类即为其中代表。

再抽象一下,也就是说,核心论点明确,偏逻辑类的文章,适合听解说,节约时间;而核心观点不明确,描绘多样性的文章,自己细细品味反而能得到更多。emmmm……似乎是有道理的。

打完这几个字,我马上合上书本,打开了小破站……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